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,就坚定文化自信、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,在各地考察时也多次就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“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,避免千城一面、万楼一貌。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,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,像对待“老人”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。要突出地方特色,注重人居环境改善,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,注重文明传承、文化延续,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,植根历史、关注当下、面向未来,深刻回答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“保护什么、怎么保护”“传承什么、怎么传承”等现实问题,为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2021年,经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全体(扩大)研究,决定开展北关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整治,全力做好帽铺街提升工作,切实提高人居环境。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市一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,为亳州古商业区,兴于宋、成于明、盛于清,曾有72条街、36条巷、29个会馆、22座庙宇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,历史建筑60处,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(山陕会馆)和南京巷钱庄、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王台、古淝公所均坐落于此。帽铺街位于街区东北处,历史悠久、遗存丰富,原为多家开设帽铺店而得名,南端相邻“八步六条街”,北头直通涡河景观带,现存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,充满时代烟火气息。为做好北关历史文化街区帽铺街的提升改造工作,进一步修复和更新了北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帽铺街,提升宜居性。其主要做法为:
一、联合办公,科学制定提升方案。
为做好帽铺街提升工作,统筹部署各相关部门,研究制定提升计划,将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到委员会各成员单位,形成一套横向的联合办公机制,对帽铺街的提升改造、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的修缮相关事宜由各成员单位、区、办事处、街区管委会等部门形成联合办公机制,科学有效推动提升工作,召开帽铺街修缮审查会议,针对帽铺街现状“一房一策”进行研究提升策略,广泛听取意见及建议并对方案进行论证完善,出具审查意见,完善提升方案。
二、保留风貌,全面改善人居环境
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采用“微改造”的“绣花”功夫,避免“千房一面”,保留历史年代层次感,让每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都有历史留存。一是探寻和发掘建筑形式及年代区间,坚持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首先不破坏街巷肌理,不进行“拆真建假”,保留每个历史年代的建筑特征,针对不同年代区间的建筑分类施策,为后续活化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。二是修缮传统建筑,针对建筑破损程度、构建损毁状态、外墙脱落情况等不同情形采取相应修缮方案,如屋顶损坏问题,按照古建筑传统工艺,继续使用原屋面保存完好的瓦片,收集传统建筑材料进行修补。三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,拆除危房、乱搭建、破旧雨棚、广告牌等,全面修缮沿街基础生活设施,完善路灯照明,打造宜居空间。
三、科学谋划,探索街巷活化定位
坚持传统与现代交融,传承与提升共存,致力于打造充满“烟火气”的传统街巷。一是延续街巷空间功能布局,通过对街巷地理位置、空间格局、生活基调、民居分布情况和生活习性等要素分析,将街巷按照历史建筑、不可移动文物、传统居民聚落、商业产业等不同建筑进行分类,按照此分类进行不同形式和功能的修缮提升。二是探索街巷活化利用方式,首先梳理研究历史文化资源,充分整理文化史料,收集街巷历史文化故事,为后续的保护、管理、活化利用建立系统的基础资料,探索业态管理、建设管理、消防安全管理、公共秩序管理等长效机制,逐步理顺传统街巷在不同功能布置、年代区间、业态分布等情况下的管理权责及活化利用方式。